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加拿大pcqq群怎么玩 > 新闻动态 > 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与练法)
发布日期:2025-10-08 12:16 点击次数:93
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导引术 动静内外调·延年益寿高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套路,相传由东汉名医华佗(约公元150~208年)创编,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西晋时期的陈寿(233~297年)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曾对他的学生吴普讲解导引术治病、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还提到了五禽戏的各个招式名称以及练习原则等内容。吴普听从老师的教导,坚持按照方法练习五禽戏,到九十多岁时,依然耳聪目明,连牙齿都完好坚固。由此可见,五禽戏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南朝宋国人范晔(398~445年)所著《后汉书·华佗传》中,关于这段内容的文字完全引自《三国志》,只是将“熊颈”修正为“熊经”,其余部分仅做了个别文字修饰,没有太大差异。
导引学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如今通常归属于医疗体育范畴。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疗法,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导引学包含导引、行气和按摩三大项目。根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导引、行气、按摩等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其中导引和按摩发源于“中原地区”。即便按最保守的推断,导引术最晚也创始于四千年前的夏禹时代;而依据我国古籍的另一种说法,导引与舞蹈同源,就像“书画同源”一样。例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从前陶唐氏(唐尧)时期,阴气积聚滞留,洪水泛滥,河道堵塞,水流无法顺着原本的河道流淌,百姓气血郁结不畅,筋骨收缩僵硬、活动不便,于是人们创作舞蹈来疏导气血。”所以后世也有将导引法称为“疏导法”的情况。《路史·前纪》《帝王统录》等典籍所记载的内容与此大致相同,只是将“陶唐氏”改成了“防康氏”,这显然是因为字形相近或传抄错误导致的。陶唐氏就是唐尧,他是帝喾的次子,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相传我国远古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依次是燧人、伏羲、神农(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唐尧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父系氏族原始公社社会,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采用舞蹈形式的导引术,来防治筋骨收缩、气血郁结等疾病。不难推测,人们认识到导引术的医疗价值,不会晚于针灸和药物治疗。因此,导引术的萌芽时期,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也就是距今约一万年至六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当时就已经有了导引术的萌芽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导引、行气、按摩不仅在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还早已成为祖国医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根据《内经·灵枢·病传篇》记载,“导引、行气、按摩、灸熨、刺灸、服药”等都是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从这些方法的排列顺序来看,导引、行气、按摩显然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内经》中关于导引学的论述虽然分散在各个篇章,但由于它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预防疾病”的医疗理念,因此历代优秀的医生都对导引学格外重视,其中亲身实践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国历史上长寿的医家,大多是坚持练习导引、行气等方法的受益者,比如汉代的吴普、隋唐时期的孙思邈等人都是如此。
在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著作中,如《老子》《庄子》,也都提到过行气或导引的相关内容。庄周曾明确指出:养生导引、行气的最终目的是“延长寿命”。在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中,如《孟子》,就有“我善于培养我身上的浩然之气”“气要通过正直的方式培养才不会受损”等说法。这里借用了民间行气的术语,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养生活动的一个方面。此外,从现存的文物资料来看,战国前期已经有了行气的专著,也就是以韵文形式镌刻在玉佩上的《行气玉佩铭》。
以上这些史实证明,中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气功的发源地,也是导引学的文化发源地。至于我国历史上道教、佛教等宗教将导引学作为传播宗教的手段,那是较晚之后的事情。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还不到两千年,而道教在先秦时期也尚未正式形成。“中国原本信奉巫术”,而传说上古时期“医巫同源”,这种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如今国外有个别学者断言,中国的导引、行气(气功)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或者片面地认为它是中国道教炼丹者发明的,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说法。考察古印度哲学瑜伽派(yoga)和佛学瑜伽宗的创立时间,其历史都不超过两千两百年,这样一来,“中国导引、行气起源于瑜伽”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当然,古代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历史非常早,但那时我国传统的导引疗法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说导引术由中国传入印度,或者通过两国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借鉴,都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仅凭唐代文人或医家为迎合宗教而托名编写的《古天竺婆罗门按摩法》,或者从行气坐功的表面相似性进行类比,就臆断中国导引术起源于瑜伽,那就大错特错了。
经过多年考察发现,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婆罗门按摩法》,其实完全取材于我国固有的传统导引术;而托名达摩创编的《易筋经》也是如此。但《古本十二势易筋经》显然也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模仿农事活动”创作的。试想古代劳动人民,尤其是农奴、佃农或自耕农,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劳作之余拖着疲惫的身体,哪有精力再去模仿自己日常从事的农事劳动呢?因此,研究古代导引术,最好从其发展渊源和继承关系入手进行系统考察,这样更容易得出接近客观历史事实的结论;反之,如果割裂历史、断章取义、随意牵强附会,就难免会颠倒古今、得出错误结论。
华佗五禽戏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的流传,如今在民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著名导引学派。导引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传统体育疗法,而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则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一种导引套路。因此,可以说华佗是我国体育疗法中五禽戏这一学派的创始人,而不应说成“华佗是我国体育疗法的创始人”。当今民间流传的各种五禽戏套路,其姿势和动作各不相同,这些大多是后人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进行演绎、自行创编的。究竟哪些套路是从华佗原作发展而来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后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华佗五禽戏诀一卷》,也就是世人所称的《华佗五禽经》。可惜这本书早已失传,只剩下目录而没有正文。但这足以证明三点:第一,华佗创编五禽戏是真实存在的事情;第二,东汉时期确实有过《华佗五禽戏诀一卷》这本书;第三,五禽戏在华佗在世时,至少已经在不小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五禽戏文字谱,当属宋代张君房主编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导引按摩》中记载的《五禽戏诀》。根据《道藏目录详注》的记述,这篇《导引按摩》应当是南朝梁代陶弘景(号隐居)所著《养性延命录》中的一篇。梁代名医陶弘景,字通明,号隐居(456~536年),一生著作颇丰,其中《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和《养性延命录》是他的代表作。《南史》卷七十六有他的传记。梁代距离东汉末年不过三百多年,假设《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华佗五禽戏诀一卷》在梁代尚未失传,那么陶弘景辑录的《五禽戏诀》,要么是华佗的原作,要么与原作相差不远,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后人托名创作的可能性。
为了方便大家深入研究分析,现将陶弘景辑录的五禽戏原文,从《云笈七签》中摘录出来,用其他刊本、钞本进行校勘审定后,着重对其动作进行注释和解析如下:
一、虎戏
〔原文〕虎戏者:(一)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掷。(二)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注释〕
1. 四肢距地:“距”同“拒”,与“据”含义相同。在后世导引谱的习惯用语中,大多写作“四肢据地”(四肢撑地)。
2. 掷:与“振”同义,此处不解释为跳跃。例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辑引《养生方·导引法》中的“左台振臀”“振两臀”,以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辑引《老子按摩法》中的“外振手、内振手、复振手”等招式名称中的“振”字,含义都与此处相同(指振荡、晃动)。
3. 却:后退、退缩。
4. 长引腰:最大限度地伸展腰部。
5. 乍:忽然、暂时。
6. 仰天:此处指抬头向上看。
7. 即返:随即恢复原位,也可解释为“随即向后返回”。
8. 距行:“据地而行”的简写,“行”指施行、练习动作,不解释为爬行。9. 七过:七遍。
〔解析〕此式属于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
(一)四肢撑地,身体向前振荡三遍,再向后振荡三遍。实际练习时,动作是向前和向后交替进行的,即“前、后、前、后、前、后”。历代与这一动作相似的导引术式有很多,例如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的“满蹶”(见图1)、《养生方·导引法》中的“振两臀”、清代王祖源《内功图说·分行外功》“背功”条目中的“蹶臀”,以及《原始易筋经》中的“卧虎扑食势”等,它们的练习方法大致相同,源流也清晰可辨。“虎和猫形态相似”,现代动物学将虎归入猫科,因此这一式应当是西汉“满蹶”(野猫的古称)的同名同式,或是由其衍生的其他招式。
图片
(二)腰部尽量向前伸展,忽然向后缩身返回;向前伸展时抬头向上看(见图2),随即身体向后退缩恢复原位。四肢撑地进行练习,向前、向后各做七遍。后世与这一动作相似的导引术式,有被古今拳家吸收为武术基本功的“铁牛耕田势”。它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俯卧撑”也很相似,稍有不同的是:虎戏的第二个分式以身体前后伸展为主,兼顾上下起伏;而俯卧撑则多以身体上下起伏为主。但即便如此,这两个虎戏分式仍可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俯卧撑”。
图片
练习虎戏时,两肘都不能接触地面,若两肘触地,动作就变成模仿“虾蟆行气”了。虎戏的第一个分式,重点在于振荡晃动,动作简单易行;第二个分式,身体伸展和起落的幅度稍大,上肢和下肢与地面的距离也需适当加大,相对来说,难度和强度略大一些。但由于古人习惯席地坐卧,因此练习导引术无疑比现代人更轻松,这是长期习惯形成的结果。
二、鹿戏
〔原文〕鹿戏者:(一)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注释〕
1. 引项反顾:转动颈部向后看。
2. 亦三亦二:也指向左做三遍,向右做两遍。实际练习时,动作需左右交替进行,且先左后右,才能完成“左三右二”的次数要求(以下类似表述不再重复说明)。
〔解析〕此式属于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
(一)四肢撑地,转动颈部向后看(见图3),交替向左后方看三遍,向右后方看两遍,顺序如前文所述。后世导引谱中,与这一动作相似的有“虎视”一式,稍有不同的是“虎视”的后肢大多采用跪坐姿势。
图片
例如《千金方》辑引《婆罗门按摩法》第十五式:“两手撑地向后看,这就是虎视法”;宋代《陈抟坐功图》记载:“双拳撑地,回头向肩膀方向看,模仿虎视动作,左右各做三到五遍”;清代《分行外功》则将其归入“目功”条目:“跪坐,双手撑地,用力回头看后方五次,称为'虎视’”,原注:“可去除胸部的风邪,也能去除肾脏的邪气”。经考证,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记载有“虎顾”一式,“虎视”应当是“虎顾”的同式异名,而鹿戏的第一个分式(鹿视),很可能是在“虎顾”的基础上创新衍生的招式。此外,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选编的《八段锦》“头项左右顾”、曾慥《道枢》辑录的《八段锦》“反复回头看,以此调理疲劳”,以及后世由“文八段锦”发展而成的《十二段锦》中的“微撼摇天柱”,或是从“文八段锦”(坐式)演变为步引类“武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等招式,追根溯源,都是从上述“虎顾”或“鹿戏”演化发展而来,它们的渊源关系一脉相承。《淮南子·精神训》记载的六个导引式名,后世通称为“六禽戏”,这说明东汉《五禽戏》与西汉“六禽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四肢像之前一样撑地,两腿交替向左右两侧伸脚(见图4),向左侧伸缩三遍,向右侧伸缩两遍。若交替向左右后方伸脚,也可以。
图片
三、熊戏
〔原文〕熊戏者:(一)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二)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各七〕。
〔注释〕
1. 正仰:“正身仰卧”的简写。
2. 举头:头部向上抬起。
3. 左僻地七:“僻”同“偏”,指向左方侧身倒地七遍。
4. 蹲地:蹲在地上,此处指深蹲。
5. 各七:原文明显遗漏这两个字,现比照虎戏、鸟戏等招式的表述,根据情况补入,具体可参见猿戏注释。
〔解析〕此式属于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
(一)正身仰卧,屈膝,用双手抱住膝盖下方的小腿部位,头部向上抬起(见图5),随即左右交替向两侧侧身倒地,各做七遍。这一式酷似熊罴在地上翻滚嬉戏,与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的“引痹痛”属于同类异式。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引痹痛”是前后滚地,而这一式是向两侧滚地,功效与“引痹痛”大致相同。
图片
(二)屈膝深蹲在地上,臀部贴坐在小腿的腓肠肌上,双手分别放在身体两侧下方;随即左摇右摆地晃动身体,同时用双手左右交替托地(见图6),各做七遍。这一式模仿熊罴晃动身体嬉戏的动作,形象逼真。后世属于步式导引类的熊戏,其上肢的摇晃动作大多源于此式。
图片
四、猿戏
〔原文〕猿戏者:(一)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二)以脚拘物自悬,手钩却立,按颈(一作“按头”),左右七。
〔注释〕
1. 攀物:攀住物体,如树木、绳索等,不限于某一种物体,也可想象自己攀住物体(即徒手想象攀物)。前者属于器物导引类,后者属于徒手导引类。从整套五禽戏的结构和风格来看,解读为徒手导引更为协调,也更符合简便易行的原则。
2. 自悬:将自己“悬挂”起来。如前文所述,传统导引中的“自悬”可理解为想象中的悬挂,例如提起脚跟,仅用脚尖或前脚掌点地,即可算作“自悬”,不一定需要双脚完全离地。因为传统导引的仿生理论历来主张“重意不重形”“追求神似而非苛求形似”,并有“神似则动作灵活,形似则动作僵硬”等说法,因此练习时需以模仿神态为主,模仿形态为辅。这一点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如今的五禽戏套路中,也存在刻意追求形态相似却违背传统导引基本原理的情况。即便创编人员能做到模仿熊、猿的形态惟妙惟肖,但因偏离了传统导引的核心原则,恐怕难以被广大群众接受,更谈不上长久流传。
3. 上下一七:一上一下做七遍。
4. 以脚拘物自悬:“拘”即“抓握”,用脚像手一样抓握物体并将其悬空;此处“自悬”指用脚主动使物体悬空,与第一个分式的“攀物自悬”不同,更不是指“倒悬”。
5. 手钩:手和手臂弯曲成钩状,呈钩手姿势。
6. 却立:收缩一只脚站立(即单脚站立)。
7. 按颈:“按”指按揉、按摩;“颈”泛指颈部。
8. 校勘说明:原文“以脚拘物自悬”句后,多余出现“左右七”三字,而“按颈”句后原文为“各七”二字。经多年反复研究考证,结合各版本比对后断定:多余的“左右七”三字应在“手钩……按颈”句后,属于错植;而“各七”二字实为熊戏“托地”句后遗漏的文字,误植至此。修正后,每禽戏均含两个分式,结构严谨、文理通顺,这显然是因古代竹简断裂拼接错误导致的。
〔解析〕此式属于步式导引类中的立式,共有两个分式:
(一)双手高举,模拟攀物自悬的姿势,一上一下地伸缩身体(见图7、8),共做七遍。若按徒手导引法练习,此式与当今民间导引中的“蹲坐颠立”动作大致相似。该式旧称“霸王举鼎”,对辅助治疗内脏下垂、脱肛、便秘等病症有独特效果。如今这一式不仅在国内仍能见到,在日本也较为流行,名为“冲天运动”,实则是异名同式。
图片
图片
(二)弯曲一只脚的脚趾,模拟抓握物体的姿势,随后将这只脚屈膝悬空,略微呈现猿猴单脚站立的姿态;同时,让同侧或对侧的手弯曲肘部、收拢手掌,呈钩手状,按摩颈部(见图9)。如此左右交替各做七遍。此式是导引与按摩相结合的术式,古今民间导引中均有类似招式,例如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的“引肱积”就属于这类结合型术式。本式插图是根据西汉帛画《导引图》中“引项”的残图复原绘制而成,或许此式正是源于“引项”,也未可知。
图片
五、鸟戏
〔原文〕鸟戏者:(一)双立手,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二七。(二)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两臂各七。
〔注释〕
1. 双立手:双手弯曲手腕,呈立掌姿势。
2. 伸两臂:原文未明确两臂伸展方向,可结合鸟类形态做多种合理解读。
3. 扬眉鼓力:即瞪大双眼、凝聚气力,“怒目”需做到“怒而不凶”,仅为模仿鸟类睁眼向前看的姿态。
4. 〔左〕右二七:原文遗漏“左”字,现补入;“二七”即十四遍(左右各七遍)。
5. 坐伸脚:坐在地上伸展双脚,古人将这种坐姿称为“大坐”或“正坐”。
6. 手挽足:“挽”同“拒”,此处指手拉手、脚蹬脚,暗含手足对抗发力,进行自我对抗运动的意思。
7. 距各七:“距”同“拒”,指手足对抗动作各做七遍。
〔解析〕此式共有两个分式,第一个分式未明确姿势类型,现按步式导引类中的立式解读;第二个分式则属于坐式导引类:
(一)双手呈立掌姿势,指尖朝上,略微弯曲肘部,分置身体两侧;随后向前翘起一只脚,同时双手向头顶方向伸臂高举,模拟鸟类飞翔的姿态(见图10)。左右脚交替进行,共做十四遍。巧合的是,此式的上肢动作在现代徒手体操中也被称为“飞鸟运动”。
图片
(二)坐在地上伸展双脚,双手钩住脚心,手向前拉、脚向后蹬,各做七遍;也就是伸展和收缩两臂各做七遍(见图四11)。
图片
此式应当是由古代导引中的“鸟伸”演化发展而来,即由步引类的弯腰式演变为坐引类的攀足式,两者功效大致相同。与本式相似的术式极多,例如《养生方·导引法》记载:“坐姿,伸直双腿,用双手拉双脚,尽力做十二遍,可治愈肠胃虚弱不能进食、呕吐等症状”;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八引苏长史治疗“脚气虚病”的方法:“伸脚坐姿,手攀脚心”;宋代《陈抟坐功图》中的“钩攀”;坐式《八段锦》中的“左右攀足可调理腰部”;《十二段锦》中的“低头攀足频繁做”等。《分行外功》则将其归入“足功”条目:“正坐,伸脚低头,像行礼一样,用双手用力攀脚心十二次”,原注:“可去除心包络的邪气”。而《易筋经》中的“掉尾势”保留了“鸟伸”的立式弯腰姿势;后世“武八段锦”又依据“文八段锦”,将坐式攀足改为立式弯腰攀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鸟伸”的原始动作形态。
由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导引套路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深远,因此上述立式或坐式两类基本练法,至今在我国民间依然盛行。“掉尾势”的“掉”字,含有鸟类伸展时上下摆动尾羽的意思,可见其源于“鸟伸”的痕迹清晰可辨。“鸟伸”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记载于战国时期庄周(约公元前385~前290年)的《庄子·刻意篇》中,是我国先秦传统导引的代表性术式。这足以证明,无论“达摩创编《易筋经》”的说法是否属实,《易筋经》取材于我国传统导引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总之,《古本易筋经》除了在术式名称中融入少量佛教元素外,与古印度并无关联。上述与“鸟伸”相关的各式导引术,其渊源关系一脉相承。因此,若为了否定“达摩创编《易筋经》”的说法,而臆断“掉尾势”是模仿农民“弯腰捡粮”,从古代导引史的角度考察,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综上解析,这套古本华佗五禽戏每禽各含两个分式,共十式,可分为两套练习(每套各五式)。其中属于卧式导引类的共六式,步式导引类三式,坐式导引类一式。整套功法以卧式导引为主,步式与坐式导引为辅,从原文描述来看,均为原地练习的导引术。全谱风格古朴醇厚、庄重规整,布局严谨、格调统一;模仿五禽的动作神形兼备,招式简洁精炼、易学易会。
若用于对症治病,可“选择某一禽戏的招式练习”,也可挑选多式或全套练习;原文中规定的练习遍数无需过于拘泥,若选择练习的招式较少,可适当增加每式的练习遍数。若用于日常保健,则建议每天坚持练习全套功法。长期坚持,必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这套古本五禽戏确实是古代导引谱中的佼佼者,无论它是否为华佗原作,都不失为古代体育史和医学史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细品五禽戏的“戏”字,其在理论上突出了导引术的娱乐性,这是东汉华佗对传统导引理论的重要发展之一。我们知道,娱乐能调节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古今中外医学界公认的观点。鉴于情绪好坏与癌症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近代已有采用五禽戏辅助治疗癌症的案例,且据说取得了一定疗效,这原本就符合祖国医学中导引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简单:通过练习五禽戏等导引术,可使心神愉悦、气血通畅,长期坚持,自然能达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成年人练习五禽戏时,可将其当作一种“严肃的游戏”。所谓“严肃”,是指要端正态度、认真练习;所谓“游戏”,是指要像幼儿一样善于模仿、充满愉悦的想象,怀着一颗童心练习。如此寒暑不辍、持之以恒,几年后便能疾病消除、容光焕发、腿脚轻便,届时自然能体会到“返老还童”的独特情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我采访了上百个二婚男,发现一个扎心又残酷的真相:男人,我劝你别轻易离婚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加拿大pcqq群怎么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